胡守正 passed away at 8:20 Am on Jan 21
游淑鳳 received a phone message from 劉方蘭 regarding 胡守正 passed away at 8:20 Am on Jan 21, 2013.
為什麼要建立這個blog ? 主要是提供在民國56年(1967)進淡江數學系的同學一個交換訊息的地方. 當然前後期的同學也是非常歡迎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網站, 希望大家踴躍投稿. - 趙秀航(自稱老熊熊)
游淑鳳 received a phone message from 劉方蘭 regarding 胡守正 passed away at 8:20 Am on Jan 21, 2013.
大陸西南行(9SEP12~27SEP12)
此行係應大學同學李在中君之邀,隨其前往昆明、大理、麗江、安順、貴陽、南京等地一遊;在中兄除了處理一些出版的業務以及會晤當地文化界的朋友外,主要是追尋其令尊大人李霖燦教授在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隨國立杭州藝專向大後方撤退的路線 -- 徒步由沅陵(湖南)經貴陽(貴州)到昆明(雲南),一路上用寫生的方式記錄並向全國,甚至全世界介紹了我國西南各省壯麗的山河,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眾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及生活方式;換句話說,也就是效法我國明末最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年),親身萬里西來丈量我國西南的邊陲之地。
一、昆明(9SEP12~11SEP12)
昆明是雲南的省會也是第一大城,人口640多萬,與東南方各大都市相比,有相似之處,亦有相異之處。
相似之處:
1. 到處都是人,有人滿之患。
2. 交通紊亂,處處人車爭道;機動車輛如影隨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緊迫盯人,步
步進逼,就算在人行道上亦不能倖免,比在台北還過份,太可怕了。
3. 到處搞建設,高樓大廈此起彼落,交通工程好像永遠都不會完工似的,整個都市根本
就像一個碩大的工地。
相異之處:
1. 此地氣候四季如春,舒適宜人,中午最熱時也很難超過攝氏25度,難怪有“春城”之稱。
2. 此地不論政府機構或民間企業員工的辦事效率較差,拘泥規定且不知變通。因此辦個
事要有心理準備,時間一定要充裕,否則你會滿頭包。
就拿落地簽為例,在廈門或其他東南大都市通常5~10分鐘就夠了,可是在昆明的長水機
場就折騰了半個多小時;不明白的是個人基本資料都在電腦中了,為什麼還要再一一輸
入,且動作很慢。
其次要兌換人民幣在當地好像天大地大的事,向人詢問幾乎一問三不知或答非所問;
沒辦法只好銀行一家一家問,問了兩家都不辦,終於在人民中路上找到ICBC(中國工商
銀行),表示可以辦了。於是拿了號碼牌,等了好久才輪到我,我取出美金1000元交給
行員,她的表情就好像接到一顆未爆彈,美鈔數了又數,然後用機器驗了又驗,最後
查驗我的台胞証,一看再看,同時嚴肅地更正我說:「這不叫“台胞証”,這叫“台灣居
民來往大陸通行証”。」教人哭笑不得。接著填表格,填了三遍才符合她們的規定〈包
括有一次是行員自己寫錯了,也要算在我的頭上〉,就這樣搞了快一個鐘頭才換成。
此時我身後已是人山人海,都快要打結了。這真讓人神經錯亂,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
50年前的台灣公家衙門一樣。
3. 此地幾乎沒看到任何7-11或全家便利商店,想買杯咖啡都無從著手。
這兩天中曾到滇池、大觀樓、雲南博物館及講武堂一遊。雲南博物館當然是介紹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各族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衣著、建築等特色為主,在短時間內想要有一清晰的概念誠非易事,只好走馬觀花了,因此收穫有限。至於滇池、大觀樓及講武堂,則是此地觀光的熱點,很值得一提。
滇池又稱昆明湖、昆明池,位於昆明市西南,古稱滇南澤。滇池因周圍居住著“滇”部落或池水似倒流〈“滇”、“顛”同音〉,故曰“滇池”。
其外形似一彎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為1886公尺,南北長39公里,東西最寬處為
13公里,湖岸線長163.2公里,面積306.3平方公里,素稱“五百里滇池”。按台灣日月
潭滿水位最大面積8.4平方公里算,滇池是日月潭的36.5倍。
滇池屬於長江水系,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游湖泊,主要入湖河流為盤龍江,主要出湖河流為海口河,是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四面環山,東有金馬山,南有鶴山,西有碧雞山,北有蛇山。這些山連綿起伏,成為中央盆地〈昆明壩子〉的天然屏障,這個壩子不但土地肥沃,又有滇池水源之便,因此盛產稻米、小麥等農作物,是雲南省著名的魚米之鄉。此外,滇池風光秀麗,湖光山色,碧波萬頃中風帆點點,禽鳥成群覓食魚蝦,因此成為當地人遊憩及外地人觀光的好去處。
滇池周邊為雲南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將領莊蹻率部進入滇池地區,為了要征服該地,莊蹻及其部屬“變服從其俗”,因而建立了滇國。
自1970年以來,昆明等四周城市由於人口增加及工業發展,加上四周農田的開發,造成滇池水的污染,大量藍藻的滋生已造成用水上的問題。在網路上已有很多的討論,綜合各方,下列的觀點似乎比較可信:
1. 昆明工業規模不大,所以工業污染所佔的比例很少。
2. 那麼最大的污染源卻是生活污水,其次是農業污染。由於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
入湖河流將大量生活污水、農業污染排水〈含各類殺蟲劑及化肥的水〉帶入湖中,使得
原本清澈的湖水變得混濁且營養化,因而滋生了大量的藍藻,滋生的速度快到清不勝
清。不論何時,大半的湖面總是漂著一層綠綠的黏稠且有異味的東西,真是大煞風景。
3. 如今滇池的去污方法只是治標而已,要有效解決此一問題,非得儘快把城市污水處理
網建立起來,農業污水處理也要一併納入才行,務使入湖河流變得乾淨,滇池才能有重
見天日的一天。否則只能揚湯暫時止沸,終有一發不可收拾的一天。這不是人力不能阻
止的天災,而是因循茍且的人禍,牽涉的利益、關係一定十分複雜,恐非一省所能承
擔。但願天佑滇池,不要有一天真的“顛”了。
大觀樓坐落在滇池北岸的大觀公園內,為中國傳統的四方三重檐結構,琉璃翼角攢尖頂,樓高18公尺,佔地面積224平方公尺。隔水與太華山相對,有山有水,泛舟滇池看樓影倒映綠波如在仙境。清乾隆年間昆明布衣學者孫髯〈約1694~1775年〉,字髯翁,號碩庵,有讚“大觀樓”詩如下:
月光撥作1海門2潮,
屋涌3椒蘭4水可掬5。
丰夜6神燈7波上走,
三春畫槳鏡中8搖。
註:1. 撥作:當作。2. 海門:地名,位於江蘇長江三角洲,以潮水著名。3. 涌:湧。4.
椒蘭:指宮殿,就是大觀樓。5. 掬:兩手捧取。6. 丰夜:美好的夜晚。7. 神燈:指
畫舫上的燈火。8. 鏡中:指滇池水平如鏡。
語譯:
月光就像海門的潮水一般,整座大觀樓像是從水中湧起,一伸手就可摸到水一樣。
在這美好的月夜裏,湖上遊舫的燈火隨波蕩漾,就宛如在仙境,三月春天的畫槳正
在光滑如鏡的湖面上划動。
大觀樓始建於康熙35年(1696年),原為二層;道光8年(1828年)修葺增建為三層;咸豐7年(1857年)毀於戰火;同治5年(1866年)重建,復被大水毀損;光緒9年(1883年)再次重修。
大觀樓最有名的是其樓前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長聯。此聯亦為孫髯翁之作,上聯描繪昆明風物,下聯書寫雲南歷史,對仗工整,氣勢恢弘。
上聯〈描繪昆明的美景,特指大觀樓〉: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1、喜茫茫2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3、西翥靈儀4、
北走蜿蜒5、南翔縞素6、高人韻士7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8、
更蘋9天葦地點綴些翠羽10丹霞、莫孤(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
楊柳
下聯〈書寫雲南歷史,朝代更迭如滾滾長江東逝水〉: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11、歎滾滾12英雄何在、想漢習樓船13、唐標鐵柱
14、 宋揮玉斧15、元跨革囊16、偉烈豐功費盡移山17心力、儘珠簾畫棟卷18不及
暮雨朝雲、便斷碣19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許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
雁、一枕清霜20
註:1. 幘:束髮的布巾,音如“責”;岸幘:把髮巾放在岸邊。2. 茫茫:廣遠遼闊的樣子。
3. 驤:奔馳騰躍,音如“香”;駿:良馬,音如“俊”;此句形容東方的金馬山。4. 翥:
高飛,音如 “住”;靈儀:儀態靈巧;此句形容西方得碧雞山。5. 蜿蜒:龍、蛇等屈區
爬行的樣子;此句形容北方的蛇山。6. 縞素:白色生絹,縞,音如“稿”。7. 韻士:詩
人。8. 鬟:古代婦女一種環形 的髮式,音如“還”;鬢:兩頰上近耳旁的毛髮。9. 蘋:
一種水草,水生或長於沼澤地的蕨 類,音如“頻”。10. 翠羽:綠色羽毛的鳥。11. 凌
虛:天空。12. 滾滾:大水奔流的樣子;此句形容英雄逝去如滾滾長江東逝水。13.
習:操練;此句指漢武帝操練戰船征雲南。14. 標:表記;此句指唐中宗立鐵柱記功
收復雲南。15. 玉斧:指揮作戰用的; 此句指宋太祖手執玉斧指揮大軍平定雲南。
16. 革囊:指皮筏;此句指元世祖乘皮筏渡金沙 江平定雲南。17. 移山:出“列子‧湯
問”,指“愚公”年九十,擬移去屋前“太行”與“王屋”二山,因毅力堅定,終於感動上
蒼,命“夸蛾氏”將山移去。後用以比喻有志竟成、人定勝天。18. 珠簾畫棟:巍峨堂
皇的宮殿,指朝代的建立;卷:捲,指結束。19. 碣:圓形的碑石,用以表記功績,
音如“節”。20. 一枕:地面上一片。
語譯:
上聯:
五百里的滇池在眼下奔流,敞開衣襟,解開頭巾放在岸邊,這遼闊無邊的湖水令人
欣喜。看東方的金馬山如神駿在奔馳;西方的碧雞山像儀態靈巧的鳳凰向上高飛;
北方的蛇山像蟒蛇一樣屈曲爬行;南方的鶴山宛如白色的生絹迎風飄揚。高雅的人
士及詩人們何不登樓欣賞美景一番?湖中像螃蟹的小島、螺螄般的沙洲在微風薄霧
中就像美人的鬟髮、鬢角;還有連天的水草、遍地的蘆葦,以及點綴其中的翠鳥、
紅霞;在湖外四周更有飄香的稻田、萬頃晴天下的沙灘、九月夏日的荷花、三月春
天的楊柳,不要辜負了這些美景。
下聯:
數千年的往事湧上心頭,舉杯向天感歎歷史上的英雄已隨滾滾江水而逝,如今有誰
還在?漢武帝操練戰艦征服雲南;唐中宗曾立鐵柱記功收復雲南;宋太祖手執玉斧
指揮大軍平定雲南;元世祖乘皮筏渡金沙江攻佔雲南。這些豐功偉績用盡了移山之
力,而所建立的王朝卻像暮雨朝雲般地結束;就連僅存的斷碣殘碑也都湮(音如
“因”)沒在荒煙夕照中了。如今只有幾聲遠處傳來的鐘聲,半江開外漁船上的燈火,
兩行南遷的秋雁,以及地上一片清冷的寒霜。
這天下第一長聯只是天下第一“長”而已,除此之外,並沒有甚麼特別的了;當然,孫髯翁的學養自是一時之選。
昆明講武堂係清末雲貴總督王文韶籌辦,接任總督李經義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創立,目的為培訓優秀軍人為國所用。1909~1935年共開班22期;1935年後改名為中央陸軍學校第五分校;1945年後停辦。在二次大戰期間,昆明講武堂為東南亞國家培養過許多高級軍官。蔡鍔(1882~1916年)與昆明講武堂關係深厚,並擔任過校長之職。1911年10月30日蔡鍔與滇軍將領唐繼堯、昆明講武堂總監督李根源等發起重九起義,響應辛亥革命並宣佈雲南獨立。1915年12月25日蔡鍔與唐繼堯、李烈鈞等人反對袁世凱稱帝,組織護國軍出師討伐。
昆明講武堂對近代中國歷史有很大的影響,在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反袁護國運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原址成立了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在目前的展示中,大陸當局似乎以過大的重心擺在雲南的“解放”,政治宣傳頗為濃厚。
二、大理(13SEP12)
是日天氣陰霾,雨勢不斷,但還是與在中兄撐著傘、穿著雨衣步行去遊歷崇聖寺三塔。雖然甚不方便,卻另有一番趣味,蒼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洱海益發顯得虛無飄渺,仰望巍峨雄偉的三塔,好不壯觀也,真讓人覺得疑似在仙境一般。
崇聖寺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年),在宋代大理國時期(960~1254年)擴展為890間屋子、11400尊佛像、三閣、七樓、九殿及百廈,被稱為“佛都”。 大理國22代國王中就有9位在崇聖寺出家為僧。 在金庸的武俠名著“天龍八步”中,段氏皇族出家的“天龍寺”就是今天的崇聖寺。站在寺前,很想找找那棵浪漫的菩提樹,卻芳蹤杳然。
三塔位於崇聖寺前,寺東為千尋塔,即大塔,南、北為小塔,排列成三角形。“尋”為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為八尺。尺應為市尺,一尺約為0.33公尺;依此,一尋約為2.64公尺,千尋大約是2640公尺。因此“千尋”只是形容詞罷了,實際上千尋塔高58公尺,為16層方形密檐式磚塔,係典型的唐代建築。建塔主要的目的是鎮壓洱海中的蛟龍,以制水患;至於是否靈驗則就不得而知了。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末至宋代初期之間,高約42公尺,為10層八角密檐式磚塔。在大塔台基石砌照壁上嵌有明代萬曆年間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楷書寫的“永鎮山川”四字。
崇聖寺毀於清朝圍剿叛亂的杜文秀時(1872年),目前的崇聖寺是由大理旅遊集團於2005年重建的。嚴格說來,真正的古蹟就只有三塔了。三塔處於地震頻仍地區,千百年來屹立不搖,1961年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維修時曾在大塔內發現了寫經、經卷、銅鏡及金、銀、木、水晶等佛像、各種藥材600餘件。
位於蒼山之下、洱海之濱的崇聖寺三塔可說是大理地區風景之最,像一顆璀璨的鑽石,光芒四射,引人入勝。祝禱崇聖寺三塔垂馨千年,永鎮山川,護佑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的萬千子民。
下午到大理古城逛了一下,雖然商業氣息太濃重,且大部份店裏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古城的歷史意義還是十分重大的。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西元750年南詔攻陷了雲南後,南詔王在今城之西三塔附近建羊苴(音如“居”)咩城,並在779年定為新都,至今已有1233年了。現在的古城是於明洪武15年(1382年)在羊苴咩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內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佈局。
街巷間的一些老宅仍保有一些昔日風貌,庭院裏花木扶疏,陣陣鳥鳴,戶外溪渠流水淙淙(音如“從從”),“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代傳誦的謎語詩:
蟲入鳳窩不見鳥(風),七人頭上長青草(花);
細雨下在橫山上(雪),半個朋友不見了(月)。
這首詩就是描述大理的“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下關風:
每年的春、冬是下關的風季,因此有“風城”之稱。風的形成主因是蒼山太高,擋
住了東、西兩面空氣的對流,一直到下關才有出口,所以風特別大。下關風有一
種奇異的現象:如人向北走,風自南面吹來,行人的帽子若被吹掉,應掉在身
前,可是卻落在身後;如人向南行,帽子應落在身後,可是卻落在身前。
上關花:
上關位於蒼山北面第一峰雲弄峰之麓,是拱衛大理的北方要塞。據“大理府誌”記
載及民間傳說,上關花是指關外花樹村中有棵叫“十里香”的樹所開的花,又叫“和
山花”,相傳是仙人呂洞賓所種,花大如蓮,每年開12瓣,閏年則開13瓣,花色
黃、白相間,十分美麗;果殼黑而堅硬,可作朝珠,故此花又稱“朝珠花”。據記
載,此花在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7年)尚存,而現在的“上關花”則是指木蓮花,
在大理境內十分普遍。
蒼山雪:
蒼山又名點蒼山,位於今大理市之西北,南北走向,東臨洱海,長約50公里,寬
約20公里,是雲嶺山脈的一部份,共有19個主要山峯,海拔多在3500公尺以上,
最高峯達海拔4122公尺。每兩座山峯間的山谷都有一條溪流,便是著名的18溪。
因蒼山海拔高,山頂氣溫低的緣故,即使在夏季也是白雪皚皚,燦爛耀目。
洱海月:
洱海古稱葉榆澤,又因形如人耳,故得名。洱海北起源江尾,南到今大理市,長
40公里,東西寬4~9公里,總面積240多平方公里(按台灣日月潭滿水位最大面積
8.4平方公里算,洱海是日月潭的28.6倍),是我國第七大淡水湖。
洱海的水透明度較高,水面碧波蕩漾,每當明月當空,則在萬頃銀濤中一輪明鏡
隨波漂蕩,遠處銀色的蒼山如屏,倒映水中便是所謂的“銀蒼玉洱”了;泛舟洱海上
不啻人間仙境。
關於風、花、雪、月,當地還有一說:「洱海月映蒼山雪,下關風吹上關花。」實在很美。
三、麗江(14SEP12~17SEP12)
這幾日曾遊歷過黑龍潭公園、麗江市博物館、麗江古城、虎跳峽、鳴音鄉、大具鄉、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黎明景區)等。
麗江黑龍潭公園位於麗江城東北端象山西麓,也叫玉泉公園。園中有黑龍潭,清澄透澈,景色幽雅;相傳在很久之前有黑蛟龍居於潭中,故名黑龍潭;又因蛟龍為惡人
間,於是上天派一隻象來鎮壓它,後來就化成現在的象山。黑龍潭形狀如一輪新月,面積約0.76平方公里,並不很大。
可是園內有不少古建築,如龍神祠、得月樓、鎖翠橋、玉皇閣等,以及後來遷建於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國寺解脫林門樓、五鳳樓、原明代知府衙署的光碧樓;清代的聽鸝榭、一文亭、文明坊等。
鎖翠橋上有古人的對聯:「驚濤撼樹飛晴雪,未雨垂虹臥曲波。」它生動地描繪了橋邊景致。在鎖翠橋不遠處還有一座五孔石拱橋,如長虹臥波一般將潭一分為二,而潭水則是由石拱橋底湧出形成玉泉。在鎖翠橋旁下方有三個出水口形成玉河,水花四濺地流向麗水江古城,而河畔則是楊柳依依,濃蔭蔽日。
龍神祠為黑龍潭主要建築,坐東朝西,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門樓、兩廂、大殿、四周遊廊迴互貫通,極富廟堂氣息。
另一重要的建築就是玉泉北邊的五鳳樓,也叫法雲閣,建於明萬曆29年(1601年),高20公尺,為三疊八角飛檐樓閣,共有20個啄天飛檐,從各個角度看,都見五個飛角,就像五隻欲飛的鳳凰,故名“五鳳樓”。此樓包含了漢、藏、納西各族的建築特點,是納西古代建築中的佼佼者,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麗江市博物院緊鄰黑龍潭公園的北邊,是由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與麗江市文物管理所於2004年合併而成的公益性事業單位,負責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歷史文物。該院收藏的東巴文物將近3000件,是全國收藏東巴文物數量最豐富,門類最齊全的單位。院內另設和志強生平陳列館,係表彰故雲南省長何志強對麗江文物的保存,東巴文化的傳承及發展所作的貢獻。
麗江古城與大理古城一樣,處處拼經濟,商業的氣息多一分,古城的幽雅、閒適就少一分。儘管如此,其歷史及古城遺跡仍是十分重要的。
麗江古城四面為青山環繞,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又名大研鎮(硯、研相通)。它最初建於宋末元初(12世紀末~13世紀初),興盛於明、清,距今大約有800年的歷史。麗江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及清朝麗江府的府衙所在地,集中體現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因此於1986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獲頒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奨。
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加蓋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而顯得不吉利。由此看來,納西族漢化的程度頗深。
麗江古城是依承傳統的建城方法而建造的 -- 先行開河,然後依河水的來龍去脈進行規劃,佈街闢路。因此麗江古城是中國古代建城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築,均是土木結構瓦屋樓房,多數為三坊(巷)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且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的建築藝術,佈局巧妙,精雕細
琢;門窗上多花、鳥圖案,且色調濃烈。此地居民無戶不養花,無戶不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水城風貌。可看的地方包括四方街、茶馬古道、木府及木府議事廳等。
虎跳峽位於麗江縣與香格里拉縣交界處,是金沙江在南岸玉龍雪山(5596公尺)和北岸哈巴雪山(5386公尺)之間沖刷出一個全長約18公里,最深達3700多公尺的峽谷。由於峽谷內部份江面狹窄,傳說曾有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為一頓腳,便可騰空越過,故稱虎跳峽。
虎跳峽在中甸縣城東南105公里處,距長江第一彎35公里,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公18處險灘。此次因時間關係,只到上虎跳一遊。
上虎跳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峽寬僅30餘公尺,江心有13公尺高的岩石,就是虎跳石;只見終年積雪的兩山相峙(音如“至”)像兩扇鐵門,金沙江從虎跳石的兩越過斷崖,凌空飛下以萬鈞之力衝向崖底,又彈跳而上形成朵朵浪花,旋即化作一片水霧噴向江邊的草木。迴旋翻滾的江水有如遊龍戲水,又似萬馬奔一瀉千里,氣勢磅礡令人震撼。清代乾隆年間雲南著名的布衣詩人孫髯翁有讚〈金沙江〉的詩如下:
劈開善城1斧無痕,流出犁牛2向麗3奔。
一線中分天作塹4,兩山5夾鬥石虎門6。
註:1. 善城:今雲南永善縣,在此由金沙江沖出的峽谷宛若用斧劈開的一樣平整。2. 犁
牛:指金沙江像耕牛一樣衝出,比喻水流的猛烈。3. 麗:指麗江。4. 塹:本義是護
城河,在此作險阻解。5. 兩山:哈巴雪山及玉龍雪山。6. 石虎門:兩山相峙形成一
道石門,因形勢險要如虎口,故稱石虎門。
語譯:
經過善城的金沙江沖出的峽谷宛若用斧劈開的一樣平整,江水好像犁牛一樣的衝向
麗江。狹窄的峽谷使得兩岸高聳的山峰形成一線天的險阻,哈巴雪山與玉龍雪山隔
峽相鬥,形成了石虎門。
中虎跳及下虎跳的江心均有虎跳石,但都不及上虎跳的虎跳石那麼高,不過驚險的程度則一。中虎跳另有核桃園、天梯及一線天等景點值得一遊,只有期待日後有機會再來了。
鳴音鄉、大具鄉係雲南省麗江市下屬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下的兩個鄉。所以到鳴音、大具,就是為追尋75年前李霖燦教授走過的足跡,去看李教授當年由鳴音渡金沙江到大具的渡口。9月16日午餐後一行人沿著大具鄉間的小路彳(音如“赤”)亍(音如“處”)地向江邊走去,大約半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了渡船口。遙望悠悠逝去的江水,周圍的景色好像也沒什麼大的變化,但肯定當年的渡船口設施一定更簡陋。李教授這種冒險犯難的精神與勇氣,為後世從事田野調查的後輩樹立了一個優良的典範,這就是所謂的「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吧。
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黎明景區)位於麗江市玉龍縣西部的金沙江和瀾滄江之間,總面積1324平方公里,高度從1800~4515公尺之間,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的頭銜,更是“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八大片區中的一區,也是核心地區。
所謂“三江併流”係指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怒江(薩爾溫江上游)、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和金沙江(長江上游),這三條大江在中國雲南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由北向南穿過雲嶺、怒山、高黎貢山中的幽深峽谷,並行奔流數百公里而不交會的自然奇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而瀾滄江與怒江最短直線距離還不到19公里。該區域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由8個片區組成,核心面積0.94萬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0.7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世界遺產地。
9月15日遊完上虎跳峽後,在回程時曾轉往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但因時間太晚而作罷,所以決定9月17日再來。我們的主要目標是登上千龜山,因為當年李霖燦教授曾在此寫生並有素描畫作傳世。此地最大的特色就是丹霞地貌,赤峰丹壁,溝壑縱橫,岩石的造形奇特,加上濃烈的傈僳族民俗風情,在蔚藍清澈的天空背景襯托下,使得這塊土地變得如幻似夢般地壯麗與神秘,令人流連忘返。
9月17日將近中午時刻來到了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黎明景區的旅遊服務中心,略事休息後便從黎明紅石街穿過勞模村,徐徐地向海拔2900公尺的千龜山前進。迢迢路遙又是上坡,雖然步道修的不錯,總是倍感吃力,加上太陽也出來湊熱鬧,真有點兒吃不消也。不過辛苦是絕對值得的,沿途的山峰各具奇形,酷似實物;首先經過迎賓屏,然後來到自然佛,稍後到達老君煉丹爐、將軍柱,再來就是名聞遐邇的情人柱,最後終於到達千龜山了。千龜山又叫“萬龜城”、“萬龜拜月”,是由一塊塊狀如龜殼的石頭密密麻麻,前後左右佈滿整個山體上,有大有小,一個接著一個地排列,非常狀觀地令人嘆為觀止。站在山巔放眼望去,整個大峽谷的風光幾乎盡收眼底,碩大的睡佛山與千龜山遙遙相對,先前經過的景點都能在這個制高點下一一呈現,最先走過在谷底的勞模村就在腳底下清晰可見,正是所謂「村外晴霞,山底人家」的景色。稍事停留了一會兒,然後再循原路下山,總計花了將近三小時。
這條千龜山步道是最負盛名的;根據遊客中心,另外還有三條美麗的步道,可惜因時間不夠而不能逐一探訪,只有期待他日有緣再見了。
四、安順(19SEP12~22SEP12)
安順也是李霖燦教授的足跡所到之處。在此期間我們到過華嚴洞、紅崖石碑、火牛洞、盤江鐵橋、國道24拐等李教授曾走過的地方;同時我們也遊歷了黃果樹大瀑布、關嶺國家地質公園、雲峰屯堡(當地音唸如“普”)博物館及雲山堡(當地音唸如“普”)、福遠蠟染藝術館及愚山居蠟染。
華嚴洞位於安順市南郊,距火車站僅2公里。所在之山最初樹木青翠,濃蔭蔽日,原名叫“紫峰山”。後來在青乾隆年間,貴州學政洪亮吉來遊時題了一首詩:
萬峰深處掩禪關,百頃平田水一灣。
我借薄遊1來勸學,芳名應肇2讀書山。
註:1. 薄:不厚;薄遊:輕車簡從地遊歷。2. 肇:開始。
語譯:
修行的寺廟藏匿在眾山峰的深處,放眼過去百頃的稻田及一灣水塘。我輕車簡從地
到此來鼓勵讀書,留名青史應是從讀書山開始。
“紫峰山”因此就改成了“讀書山”。但如今都叫作華嚴洞山了。
安順是貴州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是古代黔中文化的發祥地,明、清期間商業之盛甲於全省;同時又具戰略地位,被稱為「黔之腹,滇之喉,蜀粵之脣齒」。因此自古以來安順可說是人文薈萃、工商發達、民生富足之地,舊時曾有八景著稱於世,華嚴洞就是其中之一。本來華嚴洞摩崖石刻遍怖,但多數已漫渙不清了。現僅存“幽邃”(題者不詳)、“飛岩”(清光緒最後一任貴州提督徐印川題)、“天地妙蘊”(民國貴州省主席楊森題)、“華嚴洞”(民國安順行政公署專員張履和題)。
近代華嚴洞有兩件事名垂青史:
1. 華嚴洞的山門處有一座憩園,係民國時期安順首富帥燦章所建,作為義塾。在
1940~1942年間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的200師師部就設在憩園内。
2. 在1938年為確保故宮博物院的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批轉移到我
國西部隱藏,這其中有80箱共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安順華嚴洞,一待就是
六年。主其事者為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1881~1955年)及事務員莊嚴(莊尚
嚴)(1899~1980年)。走入洞中找到在牆壁上方有幾行小字是馬衡留下的,記錄著他與
莊尚嚴在華嚴洞中保護國寶的史實。
面對史蹟,令人不禁興起踵武前賢的豪情。在抗戰期間軍人不要命地與日寇作殊死戰;文人也不要命地保護國寶,就是不讓日寇得手。這就是所謂的「全面抗戰精神」,也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所說的“正氣”吧。
紅崖石碑又叫紅崖古蹟,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15公里曬甲山崖石壁上一塊長50公尺,高約20公尺的巨大淺紅色石屏,上有19個鐵灰色的符號,大小不一,若篆若隸,古樸渾厚,雖經風雨剝蝕,其色歷久不退。關於曬甲山名稱的由來,俗傳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曬甲,故名之。
百年以來對紅崖石碑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是殷高宗伐鬼方的勒石紀功碑;一說是大禹治水的遺跡;一說是諸葛武侯南征時當地少數民族所做的圖譜;一說是牂(音如“髒”)牁(音如“哥”)爨(音如“竄”)族首領濟火助武侯南征有功,用古爨文書寫的紀功夫碑,與古夜郎文化有關。不論如何,其年代久遠,作為文物古跡是毫無疑問的。
紅崖石碑所在之地居高臨下,放眼四望,群山圍繞,與氣勢磅礡的關索嶺遙遙相
對,在谷底波光粼粼的灞陵河曲折地向南流過,好一派山光水色,是一個值得推廣的觀光景點。
鎮寧火牛洞位於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一公里的東山坡。1978年因在洞中發掘出兩具牛化石(推測應是犀牛的),所以爾後改名為“犀牛洞”了。9月20日下午到達洞口時,只覺得像是一個荒廢的山洞,沒什麼值得看的;同時在中兄提到其尊翁李霖燦教授在日記中記載來到火牛洞的情形,當時是有一群野牛盤踞在洞中的。如今野牛已不知何處去
了,因此略事停留便離開了。
然而根據記載,火牛洞係一溶洞(喀斯特地形),洞長約400多公尺,寬約5~100公尺,蜿蜒曲折,結構奇特。入洞後要經過數十公尺僅可容身的小徑,才能到達洞中廣場。廣場的直徑約30公尺,高約20公尺,十分寬敞,四壁石灰岩經由長時間的溶蝕作用而形成各種圖像,或如帷幔,或如佛龕,或如竹林,或如僧塔,或如石獸,五光十色,形象逼
真;廣場中有數根鐘乳石柱,鏤紋刻花,瑰麗雄偉。整個景色就像地下宮殿一般;此外,還有清澈的水塘散佈在四周,這不啻是神仙的洞天!如此的美景若果真屬實,與之失之交臂就太可惜了。
來到鎮寧就不能錯過其傳統的特產波波糖了。波波糖具有酥、脆、香、甜的特點,還有潤肺、止咳、化痰等藥效。其大致的作法是先將麥芽與糯米煮熬糖化,濾去渣滓再
煮,熬煮到一定程度後將糖取出放在架子上反復拉扯,這樣的動作叫起酥,然後將芝麻搗細放在糖中,再將花生、核桃包在糖中就成了。酥、脆的訣竅在起酥,而麥芽糖在架子上被反復拉扯時上上下下就像水波一樣,一波接一波的,所以就叫波波糖了。我們亦未能免俗地買了一些,味道還真不錯呢!
盤江鐵橋又稱抗戰橋,位於晴隆縣城東25公里與關嶺縣界河的北盤江上,始建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素有滇黔道上“咽喉”和“滇黔鎖鑰”之稱,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該橋原用30根鐵索以承重,每邊三根鐵索作橋欄杆以起圍護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滇黔公路銜接滇緬公路,將大量國際援華軍用、民用物資向大後方轉運,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10月西南公路運輸管理局成立了盤江橋工程處,將鐵索橋改建成長48公尺,寬4公尺的鋼架橋,載重可達10噸。1941年6月8日日軍出動九架飛機將該橋炸毀,交通一度中斷。1942年在美國盟軍的幫助下改建成鋼樑吊橋,並一次次地擋住了日軍的轟炸,讓日夜川流不息的車輛將成千上萬噸的物資運往抗戰前線,為中國最後階段的抗日戰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如今這座修復後的盤江鋼架橋已功成身退,其運輸的任務由其上游一公里於70年代所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雙曲拱橋所取代。然而歷經60多年風雨的洗禮,依然屹立在北盤江上的這座盤江鐵橋已成為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作了最佳的見證。
由於附近的馬馬崖電站庫區的正常蓄水位為585公尺,而20年一遇洪水回水位為589.1公尺,如此一遇大洪水,恐將損及盤江鐵橋。為此,有關部門在縝密的綜合各方專家的意見後,決定在保護文物原貌的基礎上,不拆除原橋任何部件,將該橋整體提升14.1公尺,如今籌備工作正有序進行。9月21日上午11時左右到達該橋時,橋已封閉而無法上橋去憑弔一番,只有在橋邊遙想當年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盛況了。據在中兄表示,其尊翁李霖燦教授在前往貴陽時亦走過此橋;如今江水依然悠悠地不捨晝夜而逝,而物換星移,此橋已由炫麗而歸於平淡,闃(音如“去”)寂地走入了歷史。我向其致上我最真誠的注目禮,並盼望盤江鐵橋的提升工程早日完工,好讓馬馬崖電站庫區能成為新的旅遊景
點,給這座歷史名橋帶來新生命。
國道24道拐始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於民國25年(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經之地。二戰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到達昆明後,必須要經24道拐接滇黔線才能轉送到前線和重慶。太平洋戰事爆發後美國為確保援華物資運輸的暢通,特派其公路工程部隊1880工兵營進駐沙子嶺,對24道拐進行整修,除了改善道路品質外,還將24拐改成了21拐。民國34年(1945年)蔣介石在重慶發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的講話,並將滇黔公路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以尊崇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陸軍准將約瑟夫‧史迪威。
24道拐公路全長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公尺,由山腳第一拐到山頂第24道拐的直線距離約350公尺,垂直高度約250公尺,坡度為60度左右,現由縣公路局保養,仍可通
車,但已不再肩負交通運輸的重責,而由其他幹道所取代了。24道拐已功成身退,目前只留作歷史的見證及觀光的景點了。
9月21日下午3點半左右到達國道24道拐的觀景台,但由於濃霧迷漫而無法一窺全
貌,甚為可惜。只得在車中從上而下走了一趟,體會了一下當時對外交通大動脈的感覺,然後經普安就返回了安順。
黃果樹大瀑布位於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高77.8公尺,寬101公尺,以大瀑布為中心20餘平方公里範圍內匯聚18個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黃果樹大瀑布名稱的由來,根據道光14年(1834年)刻印山陽李宗邡(音如“方”)的《黔記》,是因其所在地的名稱叫“黃果樹村”而來;黃果樹村的名稱是因當地多“黃果樹”。事實上“黃果樹”為誤
記,應該是“黃桷(音如“決”)樹”(榕樹的別稱)才對,但以訛傳訛,久而久之也就將錯就錯了。
9月20日上午在陰雨綿綿中來到了黃果樹大瀑布景區。一則因下雨而諸多不便,一則因某些景點正在作維修工程而暫時關閉,因此只在盆景區及大瀑布前轉了一圈即離開了。另外還有三個景區:黃果樹天星橋景區、黃果樹陡坡塘瀑布景區、黃果樹石頭寨景
區,只有待下次有機會再遊了。
關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保護區200平方公里,核心區0.94平方公里。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形成於距今2億2千萬年前(晚三疊世)的海灣或陸間殘留盆地環境,主要包括魚龍、海龍、鰭龍、木盾齒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也有千姿百態的海百合、菊石、雙殼類、牙形石、鸚鵡螺、腕足類、魚類,以及附近陸地的古植物化石。其中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及海百合化石數量之巨大,種類之繁多,保存之精
美,形態之奇特為全世界同期地層所罕見,不但在科學上有重大意義,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2004年關嶺化石群在原有地質公園展示廳基礎上被批准擴建為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9月正式開園。9月21日我們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參觀此一瑰寶,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海百合化石,簡直就是一幅幅天然的絕世畫作,叫人嘆為觀止。
雲峰屯堡(當地人發音如“普”,以下的“堡”字均發音如“普”)文化博物館及雲山堡,位於安順市以東約18公里處,博物館分室內、室外展區,室內以文物、油畫、雕塑、圖片、沙盤等形式呈現,而室外則以實景再造呈現明、清時期屯堡人的生活環境及農業器具,還有獨特的“地戲”表演,非常精彩。雲山堡則是離博物館不遠的屯堡人所居之處。走進雲山堡就像走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600多年前的明代,感覺很奇特。來到安順如果不參觀一下屯堡文化,將會是一大遺憾。
在屯堡文化博物館的大門口有一幅對聯,就概略地勾勒出屯堡文化的歷史:
上聯:九千里征程、西來雲貴、成就江山一統
下聯:六百年屯堡、東望江淮、傳承史冊千秋
明洪武初年已完成中原統一的朱元璋,面對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的負隅頑抗,毅然決定興兵討伐。於是在洪武14年(1381年)30萬大軍自江淮平原出發遠征雲南,且一舉摧毀了元朝宗室梁王的勢力。
戰事甫定,為鞏固戰爭的成果,進而長期保有西南,朱元璋命征南大軍沿雲貴驛道就地駐紮,按衛所制度實行軍事屯田。今日的安順係當時的普定衛,由於其具有“滇之喉、黔之腹”的特殊地理位置,故成為駐軍屯田最密集的地區。在安順屯堡地區一直流傳著「李杜蔣許葛范張,南北左右西五王,丁殷莊婁與黃馬,十八指揮定黔陽」的說法;黔陽就是指黔中貴陽、安順一帶。由此可見,在這個地區就有18支軍隊進駐,不可謂不密集了。
這些來自大明帝國核心地區的江淮子弟兵,在偏遠的貴州高原駐紮下來,而且一駐就是600餘年。由於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懮越感;由於對故土的眷念;更由於其大規模軍事集團性移民而產生的內聚力,使得他們600年來一直固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從口音、服飾、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到民風、民俗都頑強地保存著其祖源地的烙印和大明帝國的遺風,這也就形成了人文化石形態的屯堡、屯堡人及屯堡文化。
註:屯(或“堡”或“屯堡”):派遣守邊軍隊墾荒,以收成作為軍餉謂之“屯田”,其駐地謂之
《屯(或“堡”或“屯堡”)》。
後來明王朝為解決中原等地的流民問題,又推行“移民就任寬鄉”的政策,從中原、湖廣及江南諸省,強行徵調大批農民、商賈、犯官等遷來貴州,史稱“調北填南”。此項政策也助長了屯堡文化的生根及壯大。
屯堡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地戲”。地戲是盛行於屯堡區域的一種民間戲曲,其粗獷、奔放的藝術個性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很受屯堡人的歡迎。 一個地戲隊演一部書稱為一堂;目前僅安順市所屬的各區、縣就有300堂,可見風氣之盛。地戲其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活動在農村,以平地為戲台圍場演出,故名之。但在農村一般都稱它為“跳神”,這是因為所表演的劇中人物在農民心目中都已神格化了。
地戲的產生與延續離不開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戲,而地戲又增強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向心力。地戲的產生最初是為了駐軍的娛樂及酬神活動所需,是由屯堡人將源於江南農村的“儺(音如“挪”)舞”1和“嗔拳”2發展而成的。後來在西部地區平定後,為防範武事的荒廢,乃藉其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的深意。就這樣這種戴面具而沒有才子佳人劇情的地戲,在安順這塊古夜郎的土地上紮下了跟,年復一年地傳承至今。
註:1. 儺舞:古代臘月舉行的一種驅鬼儀式,舞者戴面具,手執兵器。2. 嗔拳:古代一
種娛樂項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相擊架式。
9月22日下午在我們前往貴陽之前,曾去參觀過安順當地蠟染大師洪福遠先生的福遠蠟染藝術館,以及王翀(音如“沖”)先生的愚山居工作室。蠟染又稱蠟防染,古稱蠟纈(音如“協”)。這一古老的印花方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源於秦漢,盛於隋唐。
傳統蠟染是用蠟刀蘸(音如“佔”)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音如“電”)浸染,染完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在貴州安順地區流行甚廣,成為苗族、布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因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被廣泛地應用於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美化及裝飾中。
現代安順蠟染已在傳統的民風、民俗基礎上,加入了中國古典藝術、佛教文化、現代抽象藝術等等,使得蠟染的表現形式更多元化。洪福遠先生長於傳統圖案及漢畫藝術系列;王翀先生則精於人物的描繪,各有千秋,難分軒輊。能有幸欣賞兩位大師的作品,實在不虛此行。
五、貴陽(23SEP12~24SEP12)
在中兄有親戚在貴陽,所以來此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親,順便也遊歷一下這個古時叫“牂(音如“髒”)牁(音如“哥”)”,又有時叫“夜郎”的少數民族故鄉,同時也是成語「夜郎自大」的發源地。
貴陽位於貴州省中部,雲貴高原的東部,平均海拔1070公尺,是避暑勝地。未到之時,心中想像貴陽是一個謐(音如“密”)靜、安祥的休閒城市;那知一出車站就發現人聲雜沓(音如“踏”),車子橫衝直闖,喇叭聲不斷,又大又刺耳;又因紅綠燈不是很多,所以當地人過馬路好像在進行突擊戰一樣,簡直就是遇縫插針,逢洞灌水。整體而言,這裏的人講話聲音好大,處處人車爭道,決不是一個“亂”字可以描述的,我覺得這是一個“瘋狂的”城市,而不是“休閒的”。
這裏水果中最特殊的就是“刺梨”,又叫“茨(音如“磁”)梨”,為薔薇科植物,果實鵝黃
色,呈扁圓形,直徑一般3~5公分,表面密佈軟刺。刺梨味酸且有些苦澀,但其藥用價值很高,有健胃、消食、止瀉、抗衰老、防癌的功效,因此價格不便宜,一斤(在大陸一斤為500g)約35塊人民幣,平均一個刺梨大概要一塊人民幣。
9月24日一早在陰雨連綿中,一行人往青岩古城一遊。古城在貴陽市花溪南12公里處,靠近213國道,是一個有600多年歷史的軍事古城。明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在洪武6年(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主驛道中間,因此在雙獅峰下駐軍建屯以保護驛道的暢通,史稱“青岩屯”。因動用軍隊磊青石建城牆、砌石屋、石坊、石街及石巷,故得名。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屯堡,“青岩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青岩堡”,最後發展成現在的城鎮。
青岩古城史上經歷過數次戰爭,著名的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曾六次攻城不破,大敗而去,因此留下攻不破的石頭城之美譽。
古城分東南西北四門雄立,樓榭高閣四處可見,九街廿七巷皆由青石板舖就,狀元府第、翰林學院、文昌聖閣至今完好如初。道、佛、天主、基督四教合集於一城,堪稱國之少見。趙公祠、萬壽宮、慈雲寺等眾多古代建築依山傍水而立;城內牌坊八座皆雕龍刻鳳,雄獅起舞,栩栩如生。這些古蹟真實地見證了古城歷史,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10年定為國家AAAA旅遊景區。
由於雨勢不小,只能匆匆地走了一遍,然後就在古城吃午餐,品嚐了當地特產 -- 滷豬腳及糕粑稀飯。餐後就離開了。
六、南京(25SEP12~26SEP12)
由於在中兄與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有公事要談,因此大部份的時間我都是步行或搭地鐵遊南京了。南京的景點太多,只能挑幾個上回沒去過的且不太遠的地方了。我去過夫子廟、明故宮遺址、中華門及玄武湖。
9月25日一行人到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夫子廟走馬觀花式地看了看重點,只覺得到處都是人,商業的氣息太重了。其實夫子廟是很有歷史的,夫子廟就是孔廟,為祭孔大典之地。始建於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至今(2012年)已有978年了,當時作為建康府學。南宋紹興九年(1199 年)重建;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監,後改為應天府學;清為江寧、上元兩縣縣學。咸豐時毀於太平天國變亂,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但在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重毀損。
今天所看到的夫子廟,大多是1984年以後復建的。夫子廟是以秦淮河為泮(音如“判”)池〈泮池:古時學宮的池塘〉,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照壁:古代宮殿外正對大門的牆,兼遮蔽及裝飾的功能〉;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廟東還有魁星閣。
目前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景區是集文化、旅遊、購物、服務為一體的活動中心。只是商業氣息愈重,則文教氣息就愈發地薄弱了。
9月26日天氣晴朗舒適,因此離開所住的黃埔大酒店,沿著黃埔路向南走去,不一會兒到了中山東路,然後沿該路向東走了一段時間便到了明故宮遺址,前後一共花了約25分鐘。南京明故宮是明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帝的皇宮,也是北京故宮的藍本。元朝末年,朱元璋取得集慶(南京)後,命劉基卜地建皇宮,選中了這塊“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1366年朱元璋徵調軍民工匠20多萬開建皇宮,歷時一年建成。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登基稱帝,號洪武。
明皇宮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公里,周長9公里,佔地5平方公里,其間殿宇重
重,氣勢恢宏。明皇宮由皇城和宮城組成,宮城位於皇城的中心。在皇城的形制上,朱元璋極力遵循禮制,設三朝(三大殿)五門,即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以及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在洪武門至承天門這一寬闊的御道東側分佈著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西側是最高軍事機構 -- 五軍都督府。明故宮開創了明、清兩代宮城的模式。
1398年朱元璋駕崩,其孫朱允炆繼位,號建文。次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音如“地”)以“清君側”為名起兵,三年後攻佔南京,奪取了帝位,號永樂。1406年朱棣決定仿南京皇宮形制,在北京開始興建新的宮城,北京故宮在進深方面增加了200多公尺,因而史書有“規制悉如南京,壯麗過之”之說;故由今天的北京故宮可以推想當年南京明故宮的概貌和氣勢。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南京宮殿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內臣:太監〉管理。
此後南京明故宮日漸沒落;1449年夏天降雷雨,謹身、華蓋等殿被雷擊而起火。1644年李自成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的弟弟朱由嵩逃到南京,在此建立南明政權,而此時明故宮內殿宇大多已傾圮(音如“匹”)。清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由八旗駐防,並設置將軍、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天國的內亂,明故宮又遭受更進一步的破壞,只剩下一片斷垣(音如“原”)殘壁的廢墟了。
1929年新建中山東路穿過明故宮遺址,而將其分成南、北兩部份。如今明故宮僅存午門、東華門、西華門、西安門、內外五龍橋及宮城城壕等遺跡。
總而言之,現在你到了明故宮,什麼宮殿都沒了,只剩下兩座象徵性的公園:午門至奉天門之間的午朝門公園〈在中山東路的南側〉,以及包含原三大殿及後宮遺址的明故宮遺址公園〈在中山東路的北側〉。除了憑弔懷古之外,實在沒什麼看頭兒!
從明故宮遺址公園沿中山東路向東再走大約10分鐘,就是捷運明故宮站了。由此搭乘2號線到新街口站,轉乘1號線到中華門站下車,然後再步行約15分鐘就可到達中華門了。
明代的南京城垣是明太祖朱元璋聽取謀士朱昇“高築牆”的建議,自1366~1386年興建的。都城沿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牆,擴建東、北兩面城牆,規模巨大,氣勢雄
偉,為當時全國第一大城。中華門,在明代叫“聚寶門”,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為南京城的南大門,也是最大的城門;所使用的材料均係長80~139公分,寬70公
分,厚26~35公分左右的條石和長40公分,寬20公分,厚10公分左右的城磚。此門東西寬118.5公尺,南北長128公尺,總面積15,168平方公尺,上下高達20.45公尺;有三座甕城,四道券(音如“勸”)門貫通,各門均有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遇有敵兵攻入,券門的千斤閘迅速降落,切斷敵兵退路,然後伏兵由藏兵洞發出,將敵兵分別殲滅,恰如甕中捉鱉一般。
首道券門原有三層工事,最上層是木結構的敵樓,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倒塌,江寧縣籌款重建,因經費不足而形制縮小,在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時毀於戰火。中層磚石結構,面向甕城建有七個藏兵洞;下層正中為券門通甕城,左右兩邊各有三個藏兵洞。在甕城東、西兩側又各建藏兵洞七個;因此整座甕城共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藏糧萬擔。按舊制,1擔是100斤,1斤是0.6公斤,所以1擔是60公斤,萬擔就是600,000公斤;在古代戰爭中可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整個建築是用石灰、桐油及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著劑,因此極為堅固,至今仍屹立不搖。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而將“聚寶門”更名為“中華門”,現城門匾額上“中華門”三字為蔣介石親筆所書。中華門是我國古代防禦性的巨大建築,已成為研究我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在世界城垣建築史上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9月26日下午在中兄有一個空檔,於是一同外出搭捷運到玄武湖走走,這是本次大陸西南行在大陸最後的一天了,由於時間的限制,也只能大略地看看。
玄武湖古稱桑泊,位於南京城中紫金山(鍾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也是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有“金陵明珠”的美譽。玄武湖屬於淺水湖泊,南北長2.4公里,東西寬2公里,周長約10公里,湖中有五洲,即環洲、櫻洲、菱洲、梁洲和翠洲,佔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湖水面積3.68平方公里。基本上並不是很大,但湖中五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終年景色如畫;湖內有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景色宜人。
玄武湖西、南兩面緊鄰明城牆,西以玄武門,南以解放門為出入口。在解放門外尚有雞鳴寺、九華山公園等景點,惜因時間關係,只能搭環湖車轉了一圈便作罷,實在有點可惜。
七、回程(27SEP12)
9月27日搭機返台,在前往南京祿口機場的途中,巍峨的中華門一直在腦海中浮
現,尤其是蔣介石親筆所書的“中華門”三個大字特別明顯。遙想民國35年(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時,蔣一定還是躊躇滿志地認為天下必將由其一統。殊不知在差12天就滿三年之後,也就是在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就攻佔了南京,而國民黨政府只能倉皇地南撤。
南京的失守宣告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徹底地崩潰,也為中國共產黨雄踞中華大地拉開了序幕。毛澤東在聞知共軍佔領了南京後,欣喜莫名地寫下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1,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2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3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4。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註:1. 鍾山:南京城中的名山,用來指南京;蒼黃:即倉皇。2. 虎踞龍盤:龍、虎(指帝
王)所居之地,即南京。3. 剩勇:多餘的兵力;“勇”就是兵卒。4. 霸王:西楚霸王項
羽。
語譯:
南京的形勢一下子就起了變化,人民解放軍渡過了長江佔領南京。如今的南京比以
前好多了,人民從國民黨的壓迫中被解放了;面對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令人感慨而
激昂。應把多餘的兵力繼續追擊窮途末路的匪寇,不要學西楚霸王項羽那樣,為求正義
的虛名而對劉邦仁慈,最後反被劉邦所滅。上天若真有情感,也會因百姓所受的苦難而
哀傷變老,人間的正義是要經過像由滄海變成桑田那樣大的變化才能得到的。
這首詩寫的極好,完全真情流露而毫無其他毛詩通常都有的那種驕狂的流氣,堪稱是毛的最佳代表作之一。這讓我想起唐朝大詩人劉禹錫(772~842年)所寫的一首七律〈西塞山懷古1〉,這是寫晉武帝司馬炎在太康元年(280年)遣杜預、王濬(音如“俊”)滅東吳的故事:
王濬樓船下益州,2
金陵王氣黯然收。3
千尋鐵鎖沉江底,4
一片降幡出石頭。5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6
從今四海為家日,7
故壘蕭蕭蘆荻秋。8
註:1. 西塞山:在湖北大冶縣東,長江中游軍事要塞之一。2. 王濬:西晉龍驤將軍;益
州:四川成都。3. 金陵:南京的舊稱;王氣:指帝王之氣,相傳金陵有龍盤虎踞之
勢,有帝王的氣勢;黯然:心神沮喪、失意的樣子。4. 千尋:“尋”是古代長度單位,
“千尋”形容很長;鐵鎖:鐵鎖鏈,東吳以鐵鎖橫截江面,仍被王濬燒毀。5. 幡:幅長
下垂的旗子;石頭:石頭城,也是南京的舊稱。6. 寒:一作“江”。7. 從今:一作“而
今”,一作“今逢”。8. 蕭蕭:狀聲詞,在此指風聲。
語譯:
王濬的戰艦東下離開益州,
金陵的王氣暗淡地轉弱。
長長的攔江鐵鏈被燒毀而沉沒江底,
一片降旗豎立在石頭城上。
人生曾經幾回感傷朝代興亡,
而青山依舊矗立在江邊。
如今四海一家天下一統,
秋風吹在前朝防禦工事上的蘆花、荻草,卻是一片寂寞淒涼。
南京雖有帝王之氣,但歷史上在南京建立的王朝沒有一個是長治久安的,好像有魔咒一樣。六朝金粉,即東吳、東晉,再加上南朝的宋、齊、梁、陳,全都定都南京,每個都是短命王朝,最長命的東晉(318~418年)也不過100年。就拿離現在最近的太平天國(1850~1864年)來看,也就是短短的14年而已。所以從歷史上的規律來推斷,中華民國一定都南京,就已註定短命嗎?是耶?非耶?不管怎麼說,我還是相信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論點:國家的滅亡,主要是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就在如此天馬行空般的思緒中回到了台北,為此次大陸西南行劃下了句點。
後記:
此次大陸西南行總計18天,6個城市,幾乎3天就換一個地方,可謂十分緊湊,所見
所聞均屬浮光掠影,根本談不上有何深度,本不值一提,但唯恐年深日久,小小一
己之得將隨時光消逝於無形,故為之記以為後日回憶之張本也。若有人偶讀此記而
有所啟發,則是作者莫大之榮幸了。
全文完